收藏本站 | 设计教程 | 设计素材 | 教程 | ppt素材 | 试题课件 | 文书写作 | 常识 | 学习方法 | 作文辅导 | 自考 | 计算机 | 公务员 | 名言好词
订阅
首页
学习方法 教案大全 说课稿 课件中心 试卷中心 作文大全 高考 中考 诗词 幼教 考研 中职 教师 英语
热门: 教学计划总结 快速阅读 学习计划 右脑开发 广告设计 设计素材 公文 评语 书信 写作素材 自考 计算机考试 中职试题 中职课件 电脑 语录名言 幼儿园教案
当前位置:一路求学网学习网教学计划总结历史|地理计划总结对2017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17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

一路求学网 http://www.16qiuxue.com  阅览次数: 332次 12-28 20:17:54 

标签:历史|地理计划大全总结,http://www.16qiuxue.com 对2017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09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

青神中学校 龚明文 郑晓梅   2009年的四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关注了社会热点,突出了主干知识,侧重了能力考查,是一套继2007年成功试题之后的又一套优秀试题。试题难度与2007年基本持平,没有偏题、怪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分度、可信度。现将试题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题的基本情况 (一)、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 1、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共计12道题,每题4分,共48分。在这12道选择题中,中国古代史三道(第12、13、14题)12分,约占选择题总分的25%;中国近代现代史5道(第15、16、17、18、19、题)20分,约占选择题总分的41%;世界近代现代史4道(第20、21、22、23题)16分,约占选择题总分的33%。从试题在教材中的分布以及各部分的分值情况看,还是比较合理的。 2、非选择题部分 第37题,这是一道历史学科内试题,试题共四个问题3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8分(第1问),约占该题总分的25%;中国近代现代史10分(第2问),约占该题总分的62%;世界近代现代史14分(第3问),约占该题总分的47%。第39题,这是一道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试题,其中,第1、2、3问为历史学科试题,在这三个问题的20分中,中国古代史8分,约占该题总分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6分,约占该题总分的30%,世界近代现代史6分,约占该题总分的30%。 总起来分析,试题分值的分布情况是,中国古代史28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6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从试题在教材中的分布以及各部分的分值情况看,还是比较合理的。 2、试题考查的内容  试题考查内容分布科学合理,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大板块所占比例约为28%:36%:36%。第二,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板块所占比例约为36%:39%:25%。 (1)选择题部分 ①试题涉及政治方面的内容有:民族关系(第12题)、中央集权(第13题)、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5题)、马列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第16题)、新中国的外交(第17题)、中国的对外开放(第18题)、拿破仑法典(第20题)。这部分内容共7道28分 ②试题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有: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第21题)、美国在经济危机中的提高进口关税(第22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第23题)。这部分内容共3道12分 ③试题涉及思想文化的内容有:明朝的出版业(第14题)、哥白尼学说的影响(第19题)。这部分内容共2道8分。 (2)、非选择题部分 这一部分的试题主要以考查政治经济文明为主,内容有,第37题的富民思想、禁商政策(第1问)、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比较(第2问)、社会保障政策问题(第3、4问);第39题的秦朝的交通(第1问)、川藏公路(第2问)、世界航运业的发展(第3问)。 二、试题的特点 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试题内容与结构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基本相符,做到了历史考试试题命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样,既保证了历史考试试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又做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具有结构科学的特点
  2009年的四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试题,做到了“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不拘泥于考试大纲”。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选项等都在考试大纲和高中历史教材规定范围内,试题在立意、材料背景方面,比考试大纲和中学教材要高,呈现出立意高远,材料新颖,形式多样,既关注了当前历史学科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又较好地体现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特点。问题设计依托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又注意密切联系中学历史教学实际。  (二)、试题贯彻目标立意,凸显“四个关注”
  2009年的四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试题,贯彻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目标立意”是高考试题命制发展的方向。试题从整体上做到了目标立意,即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体现在: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人文关怀;关注高中课改,引领素质教育;关注学科发展,渗透研究成果。试题以“四个关注”原则为指导,在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  1.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人文关怀   2009年的四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四川历史试题相比,今年的历史试题更加重视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的考查,更加注意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人文关怀。如试题“1919到1979的六十年间”组题(第16—18题),以“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主动对外开放”这一主线联结起“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都是今年重要的周年纪念大事。命题者的这一独特设计,充分体现了关注社会的思路、关注现实、关注热点的思想。
  再如试题“各国相互合作”组题(22—23题),第22题直接介入对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问题的考查,试题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面对重大金融危机时,各国如果不合作,必将导致严重的,从而强调世界各国合作的重要意义。试题第23题,直接面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恶化等问题,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各国相互合作,共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试题命题角度新颖,方法独特,贴近社会现实。
  试题第37题“富民与强国的关系”,这是一道强调民生问题的试题。众所周知,民生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试题从民生问题入手,强调富民与强国关系,突出富民与强国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试题以中国儒家提出的富民思想、不与民争利思想、近代清末“新政”面临的强国与富民之间的矛盾、西欧国家社会福利日渐完善与面临的难题三个历史事件设计历史情景,并设计了三个问题:“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的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以及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在先提出材料,再在这段材料基础上提出问题。最后,试题以“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这种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主张,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试题第39题“交通体系”题,与今年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的建设思路紧密结合,体现出关注本省省情的特点。试题引用了三则材料,包括了秦朝交通、康藏公路以及世界船舶吨位数变化三个方面的材料,并设计了三个问题:“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力条件”、“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的发展状况。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通过这三个问题,使试题对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考查使历史学科关注社会的功能更为凸显。
2.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彰显素质教育
(1)试题重视历史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考查的思维层次明显加强。
  如第12题,通过两幅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图,考查考生通过图像材料推断和认识历史。第15题,通过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考查考生通过图中信息推知校方的寓意,体现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第37题第2问,通过材料三“漫画和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一段评价”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对新政的认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目标、面临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措施等,改变了传统历史考试中靠记忆回答问题的状况。充分考查了考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第37题第4问,要求考生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自己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则突出考查了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层次的要求明显加强。(2)试题重视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试题的综合性更强。

[1] [2]  下一页

,对2017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
《对2017年四川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广告设计 | 设计素材 | 教程大全 | ppt素材 | 中职教育 | 范文大全 | 常识大全 | 学习方法 | 作文大全
一路求学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http://www.16qiuxu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